欢迎来到我的知识整理平台!
在大脑中,知识就像存储在硬盘中的数据。只有具备良好的结构,才能方便后续的增删改查。
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是一个熵减的过程,虽然常常伴随着一些痛苦,但正是这一过程,让我们逐渐建立起严谨的认知体系。
在这里,我希望通过记录并整理我所学习、思考和探索的知识,并践行费曼学习法,不断推动自己将复杂的知识结构化。
什么是知识
知识是经验和模型综合体。每个人都具备知识,只是有些人经验多,有些人脑子中的模型多。
经验就是每个人看过、听过、触摸过、感受过的对象,是一种记忆。
模型是由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构成的。
概念源自于我们对感觉材料的抽象,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则包括包含关系、组合关系、因果关系等。
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,我们拥有了更先进的观察手段,比如显微镜、光谱分析等,它们极大地延伸了我们的感知能力。 这种感知的增强,让我们观察得更精准,所抽象出来的概念也就更具体、更细致。
与此同时,数理逻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精确的语言,帮助我们准确无误地描述概念之间的关系,使得模型的表达更加严谨。
从本质上说,模型是一种理念中的认知结构,而经验则是现实中感知到的具体体验。
如果理论模型没有任何经验的支持,那它就显得空洞和飘渺;而如果经验缺乏理论的支撑,那它往往是零散而模糊的。
比如我们可能知道“饭怎么做会更好吃”或“沟通怎样更高效”,但这种知识往往是模糊感性的;一旦有人建立了相关的模型(比如烹饪化学、非暴力沟通理论),经验就有了可以归纳和传播的框架。
因此,掌握知识(或学习知识)更多是指对模型的习得。
如何获得知识
经验每个人都在不断获得,虽然机会因人而异,但它们是生活自然产生的;而模型的习得,则需要主动地构建模型与经验的桥梁。
这个桥梁至关重要。
如果一个模型从未用于解释或组织过自身的经验,那么你其实就没有真正掌握这个知识,它只是你大脑中的一个陌生符号罢了。
习得模型之后,我们能够发现经验背后深刻的问题,描述经验背后的模型,能用模型去解释经验的现象,能用模型去预测哪些尚未经验到的个例。
比如,动量守恒定律阐明的是:在一个封闭系统中,系统的总动量是守恒的,这是一个经典的物理理论模型。
在台球桌上,如果一个有初速度的白球撞上了9号球,接下来两个球会分别朝某些方向移动。如果我们掌握了动量守恒的认知模型,就能意识到:这不是随机发生的,而是两个球的动量在相互传递与分配。
通过观察它们的碰撞角度,我们甚至可以解释为什么两个球分别朝那个特定的方向运动。
于是,当我们在看斯诺克比赛直播时,也能大致从选手的出杆姿势和角度判断他的意图,比如是想推进红球,还是想留下母球防守。这种预测能力带来了某种理论上的理解与慰藉,虽然这种慰藉在现实生活中并没什么直接用处,但我们确实感受到:我们明白了。
如果能自然而言地把模型和经验联系起来,我们必然有对知识的掌控感觉。
某方面的专家面对这个领域的现象时,脑子中一定能比这个领域中的小白浮现更多的细节,这就是专家看门道,外行看热闹。
在面对未发生的事情的时候,我们往往可以运用我们过去的经验,或者已习得的模型,进行一定的预测,去指导我们的行为,比如投资的时候用到的各种价值评价模型。
当然,模型本身也存在抽象层级的高低,也就存在普适性强弱的问题。
最基础、最简单的知识掌握方式,其实就是头脑中存储了大量未经加工的经验。这些经验没有经过抽象、没有被系统整理,而只是通过一种模糊的相似性判断来做出预测或解释。
比如,我们的祖先观察到:天上乌云密布时,很可能会下雨;某段时间天气变冷,之后又会变热,人们便形成了对四季循环的模糊认知,进而制定出农历,来指导农业活动。
但这种认知层次,是相对低级的经验性归纳,很多动物其实也具备类似能力。比如我家附近的鸟,每年到了樱桃快熟的季节,就早早守在树上。一旦看到有一颗樱桃红了,它们立刻会飞过去吃掉。它们并没有“模型”,但凭借模糊经验,也能精准把握时机。
作为高级智慧生命,我们真正的智慧在于抽象的能力。我们能够从有限的经验中总结出一般性的模式(归纳),构建出超越具体场景的模型。
这种抽象,并不是简单的经验堆积,而是能够创造出脱离具体经验、但蕴含更广泛意义的符号体系。通过这些符号,我们试图描述事物间的关系,构建出具有更强普适性的认知模型。
当然,这些模型并不等同于宇宙的终极真理,就像牛顿力学在更广阔尺度下被相对论所替代一样。我们构建的模型,只是当前经验的最佳解释,并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,但仍可能在面对黑天鹅事件时失效。
尽管如此,现代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快速发展反复证明:基于抽象建模的这条路径,是人类目前最有效的认知方式之一。这些模型一旦系统化,并在实践中被大量经验反复验证,就会发展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,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学科,如物理、化学、经济学等。
然而,我们大多数人接触知识,是从学校开始的。那时我们直接面对的就是学科,从一开始就接触理论模型。这个过程中,虽然我们在不断练习抽象的能力,但却缺乏模型与真实经验之间的连接。
于是,我们学到的知识往往只是书本上的东西,无法与生活产生联系,也难以建立起对知识的掌控感。
如果我们想要对知识产生一种真正的掌控感,最终还是要回到日常生活本身。
我们需要为身边的现象,建立起足够多的认知模型;在日常的观察中,敏锐地找到那些可解释、可映射的模型,并让这些模型反过来对我们的行为产生有意义的指导。
同样地,当我们学习那些纯粹抽象的理论模型时,也应尽可能地寻找与之对应的真实案例,将其与我们熟悉的经验建立联系。这正是我们构建模型与经验的桥梁的过程。
这个过程,其实就是知行合一。
知与行是认知的两面,一体而不可分。我们正是通过在知与行之间的不断往复,逐步把握这个复杂世界的运行逻辑。
当然,这个过程是迭代的:从经验出发,经由抽象建模,再回到实践,再提升抽象……
一圈一圈螺旋上升,直到我们真正建立起对知识的掌控感,以及对生活的把控力。
分享他们
而当我们终于掌握了某些知识之后,下一步就是表达与分享: 我们将脑海中的模型清晰地概括出来,配以生动真实的经验,塑造出有骨有肉、有情有义的知识形态,使抽象与具体交织,激发出深刻而鲜活的认知力。
这些被我们塑造出的知识,最终会通过文本、语音、视频等多种形式被传递出去,去启发他人、照亮他人。
这也许正是我们作为智慧生命,在这个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行为之一。